为帮助贫困同学,上海3名中小学生日前捐出了自己10余年积攒的50万元压岁钱,用于设立上海慈善基金会“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”。现在,该基金已确认首批将资助共30名特困学生和特殊儿童。
对于一般孩子而言,压岁钱如此难得的大笔零烧钱,多会用在自己身上,买玩具、食大餐、添学习用品,赶新潮的兴许会用来买电子商品。上海3名学生创造性地用来设立慈善基金,此等“利他”的善举至少在国内尚且少见,消息出炉后,网上果然一片赞许之声。
不过,跟以往很多引来争议的好事一样,3名学生的行为同样招致了不少质疑与指责。用压岁钱设立慈善基金,是否在作秀?14岁的孩子担任“基金主任”,是不是纯属摆设?当事学生的爸爸是企业家,背后是否有团队在炒作,以图商业利益?更有甚者觉得,因海外高校重视学生课余活动能力和公益实践经验,父母是在砸钱“买名声”,为孩子以后出国深造铺好道路……
风言风语与腹黑之词,比较容易叫人替三位年幼的同学捏把汗,是否会是“一片好心换来一身伤害”?尽管,舆论对行好事者进行质疑有不礼貌之嫌,但同时应看到围观或质疑的价值。
一方面,质疑的立足点是善意的。近几年,慈善方面的负面新闻频出,慈善机构腐败与不作为,不断刺激着公众的舆论神经,从“郭美美”、“卢美美”到河南“宋基金”,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遭受重创,民众信赖跌至低谷。在慈善“负面”印象惯性下,低龄的中小学生作为慈善基金发起人和运营者,更容易引来质疑,加上50万元压岁钱为来源的巨大基金数额,有人指指点点实在正常。不过需要明确的是,公众质疑的出发点跟“慈善基金”一样,都是为了保证“善”的纯粹性,因而可以理解。
其次,围观“压岁钱设慈善基金”,能够帮助给国内的父母和孩子做慈善扫盲。平常说到慈善,父母学生第一想到捐钱捐物,这次学生一个人设立和掌管慈善基金的做法,一定让不少父母和学生眼前一亮。其实,西方的家族基金会常能看到未成年学生身影,上海3名学生的做法,只是“西学东用”,将西方稀松平时的做法引进去,但其对国内一些父母的慈善观念,必然带来一定量的冲击。
最后,争议未必能抹去善举的诚意与好意。如今舆论场域,“富二代”“官二代”形象暴跌,三个孩子冒着被指“富二代”风险,拿出50万元之多的压岁钱,父母需要肯定的勇气;同样,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慈善方法,父母也定能预料到一些刻薄反响,背负着肯定的重压。用勇气承载重压、风险和指责,让这份善心更为宝贵,更显善意。
从长远来讲,三个孩子运营的“慈善基金”,怎么样保证纯粹性,怎么样更好地进步壮大,类似西方的“家族基金”怎么样在中国的土壤茁壮成长,都需要公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。